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这是朱允炆心中的信念,也是他明事理懂凡俗以后便确定的信念,那时他还只是东宫太子储君的长子,身份地位虽然不凡却也没有太过,心有理念也只能放在最底下不能表露出来,毕竟当时不管是他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,亦或者其皇祖父朱元璋都是不赞同削藩的,还颇对大明分封藩镇制度十分信赖。
那时候朱允炆虽然是众人心中储君的储君,将来说不定在几十年以后便是大明第三任君主,可实际上对储君的儿子满朝文武却不会那么关注了,因为储君早已在前,且声名显赫为众人所推举。
虽然朱标和其父朱元璋在执政理念上有所不同,对于御下强度上一个是以硬狠著称,虽然有些迫于形势,但却也是朱元璋真正的做法。
而朱标则是以温和仁德为主,偏以文风若若的形势,虽然也有强硬的一面,但比之朱元璋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别。
可这两人,也是注定的大明一二任皇帝均是对分封藩王制度很是信任,尤其赞同边塞封王手掌兵权这件事。
虽然之前塞王的权力更大,甚至还有统筹一地军政大权的职责,比之汉时宗族皇室分封王亲贵族的权力虽然差了少许,却也是不多,堪为一地之主,若是日久弥新,那权力覆盖恐为皇室之祸。
这一点朱元璋看了出来,所以在最初的藩王制度上做了更改,便出现了现在的藩王制度,也是在朱元璋心中最合适的不过的。
可不管朱元璋如何更改,不管其父和其祖父如何满意,在朱允炆心里仍旧对大明这种制度异常的不满和带有深深的忌惮。
他怕将来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,怕朝廷中皇宫内龙座之上的皇帝会成为地方势力的傀儡,会成为藩王手中的牌面,已达到他们自己统治天下的野心。
这在历朝历代上官史屡见不鲜,虽然未必都是由皇亲强权势力为祸首,但宰执,节度使,亲王,乃至宦官都有存在,虽不尽然相同,却也是相去不远矣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