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第34章 十万民兵 (2 / 4)

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
        董书恒自从穿越以来就很重视农场的建设,他不准备与所有的地主为敌。他想通过农场模式的成功样板引导地主将农业规模化、产业化,从而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,为发展工业创造条件。如果中国不想走朝代更迭循环的老路就必须发展工业,发展生产力,只有如此才能解决土地与人口的矛盾。后世有数据说明,太平天国起义以前中国有四亿人口,而太平天国以后中国只剩下一亿多人口了,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最终又这么通过毁灭的方式来解决了,这才造就了所谓的“同光之治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农业部不仅仅要扩大农垦公司的农场数量,还要注重农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。我之所以要成立这么多农场而不是把地租给佃农,就是为了通过规模化种植提高效率,提升农业产量。而且我们农场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大面积地种植经济作物,提高农场土地的使用率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董书恒继续补充道:“农场不仅仅可以进行农业生产,还可以开办一些加工厂,解决职工就业的问题,等我们的大牲畜还有农业机械普及了,以后肯定不需要那么多农场职工直接进行农业生产。我希望每一个农场都能够作为一个核心,不仅自己发展好,还能够带动周围的农村发展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下面我们来说一下今天的农场半军事化管理制度及民兵管理问题。我们的农场以后都会实行半军事化管理,农场的职工即是工人,又是军人。他们平时正常生产,一有时间就要参加军事化训练。按照农场的大小,分为团级农场和营级农场。以后每个农场场长负责生产和行政管理,团长或者营长负责军事训练和领兵作战,以及农场的日常治安和防御。团级农场至少要有民兵1000人,营级农场至少要有民兵300人。农场的军官和军备由武装部统一安排,军官要定期轮换,轮换之时要通过武装部的考核。场长由农垦公司安排,同时也要定期轮换,轮换之前全部要通过审计部的审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总统,那这样岂不是要有七八万民兵了!”刘明远震惊地问道。其他人已经震惊的不敢问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诸位都是我淮海的老人了,刘叔是担心我我们步子夸得太大,实在是时不我待啊。太平军的北伐部队已经渡过黄河,西征军也包围南昌,上海的洋人吵着换约,不知道啥时候就又把军舰开进长江了。我们现在这点实力能够自保吗?现在台北、高邮的工业园区渐渐形成规模,可以预见将会带来海量的利润,到时候清廷、发匪都会把我们当成肥羊。那时如何自保呢?”董书恒语重心长地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众人听了都是一阵沉默,大家现在都在淮海一条船上。这艘船自然是越大越好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总统,你说吧,大家跟着你干,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。你就现在让我跟你打到北京城,我也敢!”年轻气盛的刘青南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刘瞪了自己的儿子一眼。

        董书恒摇着头笑了笑:“没有那么严重,我么发展自己的,干嘛要去造反?现在朝廷自顾不暇,太平军又忙于西征和北伐,正是我们发展的最佳时机,所以我才说时不我待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曾公,各个协响办也要在地方上建立民兵,由守备部队负责训练,每个县一个大队500人,每个镇子一个小队100人,这些人平时还可以配合守备团维持地方上的治安。民兵的训练执要管饭,要给予一定的补贴,这些都由协响办从地方财政出。不能让老百姓有抵触情绪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